寰宇古今 ✐2006-07-01


倫敦,英國人,英女王

曲拯民

 

  寫倫敦的見聞必涉及英國人及其歷史。
  二次大戰,倫敦市區大部分毀於德空軍及V1V2的空襲,V1等於無人飛機,V2等於今日導向飛彈的雛型。唯富歷史感及保守的英國人並未利用去舊增新的時機,未多建幾座摩天大樓增富於投資人;恢復舊觀才是當時的眾望所歸。
  因此,今日的倫敦比戰前甚至戰後六十年代的倫敦在外觀上看,差別甚微。

  保守與懷古似乎難以分割。在這方面美國有例可循。例如美國獨立宣言發祥地的費城(Philadelphia)即有法律:禁止任何建築物高過市政廳上尖塔所站立賓維廉(William Penn, 1644-1718)的銅像。此像本身高三十七尺,從頭頂到地面是五四八尺。賓維廉是費城的創始人,他自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 1630-1685)取得賓州的承租和開發權,時在1681年。立法亦屬傳統迄今不足三百年,人民緬懷歷史的態度未變。

  英國開國之君以倫敦為都的威廉一世(William I The Conqueror)以來,它是歐洲議會政治最早,最穩定而悠久王室的國家,雖然女兒和外甥,外孫等都可踐祚。其中九百年及稱為“一系”的輝煌史和建築物豈能不加保護或重修?因此最足以代表倫敦特色的議會,西敏寺,聖保羅教堂,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倫敦橋旁高地的倫敦塔與附近的溫莎宮,漢姆頓宮等全部重修,裝璜得以恢復舊觀,甚至較前更華麗,是每年為七八百萬觀光客所到之處。直到八十年代,倫敦市雖然具有二百房間的旅館有七十多家,在五至九月的觀光季節裏仍須預訂房間。


議會會址 House of Parliament

  議會會址(House of Parliament)不足三百年歷史,是上院與下院議事廳及議員的辦公所,等於華府的國會大廈。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可比倫敦塔歷史之悠久,已九百多年,是歷代英王加冕,婚,喪之禮的殿堂,亦為王室,近戚(僅少數)及功臣等的陵墓所在。它一度被譽為歌德式(Gothic)最美麗至壯觀的教堂,圖樣和整體建築結構取自法國,自建堂起再歷三百多年始有今日模樣。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聖保羅堂(St. Paul's Cathedral)

  聖保羅堂(St. Paul's Cathedral)是聖公會(Anglican, 又名安立甘會)的主寺,聖公會是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的傑作。他廢后(西班牙公主)再娶,遂廢英國的紅衣主教(Cardinal),將全國天主教堂改成聖公會即Church of England。此後,英王便代替了羅馬的教宗成為教會的唯一首長。


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原為白金漢公爵所有,被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 1738-1820)價購,後來在維多利亞時代始成為英王的住所,舊名傳至今日。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以珍藏地中海國家古物最具名氣,掠奪及公開出土者兼而有之,也收藏了取自敦煌千佛洞石室中的古物品,圖畫和寫本等,相傳有六千餘件,那是光緒末年(1908)猶裔匈籍的考古學家史丹因(A. Steine)賄賂一位王姓道士的結果。後來此學者成為英國公民,亦被賜爵。


大英圖書館 British Library

  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在其側,原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其北近鄰為倫敦大學(London University),分二十幾個學院,學生達八萬人,文學院是馬克思學說及自由主義的溫床。


倫敦塔 Tower of London

   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初為王室的居所,繼為駐兵,囤糧,軍械庫,後來亦為政治犯的居留所,樓下有斷頭台,是個極陰森的地方。今日有着都德(Tudor)王朝(自1485-1603年,亨利七世到蘇格蘭裔詹姆士一世踐祚為止)制服的衛士,並有幾隻不會飛翔的黑老鴉為伴,一同看守着英王室的王冠和其他寶物。據說王冠在每次加冕禮時才使用一次,其上鑲有價值連城,舉世稀有,至純清,世間最大的一顆鑽石。當年我由於列隊太長,須候一小時後才得一睹,時間不允許而放棄。忠於傳統的英國人都相信:一如直布羅陀的猴子,此地的老鴉們不去,子孫連綿,王室和一切守衛人員的好運必保久遠。


漢姆頓宮 Hampton Court Palace

  倫敦西面二十英里,處於溫莎鎮的古堡是威廉一世的王宮,歷代皆有增築。古堡因地而得名稱。漢姆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原為亨利八世時代紅衣主教的莊園和住所,地處泰晤士河畔(River Thames),後因天主教被廢,財產便被迫交出,地廣一千八百英畝,後來不斷增築,房間一千多,可供侍者,隨員和衛士等五百人,它一次足容二百八十位貴賓,想見其規模,其後三百年來繼續作為正式的王宮,直到喬治三世始遷返溫莎古堡(Winsor Castle)。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白金漢宮增築完成,王室再度遷移。此時溫莎古堡成為夏宮,同時開放了漢姆頓宮任人參觀。白金漢宮是不開放的,溫莎古堡開放則有定期,但非在夏季,溫莎古堡全部僅佔地二十四英畝。


溫莎古堡(Winsor Castle)


Piccadilly Circus

   以上皆應在觀光程序單之內,其他非歷史性建築物範圍的如海德公園(Hyde Park),每天中午在白金漢宮前的御林軍換崗和遊行,市內兩個小型廣場─查斐格與皮卡地里(Piccadilly Circus),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等都值得一看,有多餘的時間,我加看了維多利亞及皇夫阿勒伯特美術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其中國藝品部門,只論瓷器和鼻煙壼兩項,種類繁多,美不勝收,全屬前所未見。當時心疑其中必有掠奪品。數十年前我讀過圓明園興亡史,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入圓明園,從事掠奪,然後放火,英國從軍牧師說兩種行動都始自法軍,但法國的從軍神甫卻指控是英國首先發動的。


欽聲頓宮 Kensington Palace

  欽聲頓公園(Kensington Gardens)與海德公園相聯。附近還有兩間博物館─自然(Natural History Museum)與科學(Science Museum)。因限時間,未曾入看。欽聲頓宮(Kensington Palace)處本公園東邊,是王儲及王妹等的居所。
  我每次住的是Cumberland旅館,依今日等級應屬四星,房間夠大,但非豪華。它處於海德公園的東北角,在牛津街的盡處。自路口乘坐雙層公車的上層最前入市區,一路觀賞街景,正如戰前在上海的英租界和戰後的香港,感觀上一大享受。
  另一享受是豐富的早餐。在倫敦,斷定你不會和在歐洲大陸各國旅行一樣,不到中午,便感飢腸轆轆,倫敦人說:我們每天吃三次早餐!
  倫敦的市區不大,不過六百平方英里,倘與今日我所居住的大鳳凰城區(Phoenix)相比,僅及其半。所以我所列舉的古蹟,名勝都在五英里之內,除了到市外去看溫莎古堡和漢姆頓宮必參加導遊外,其他儘可細看地圖,選好公車和換車地點自己前去。欲求快速須參加市內的導遊,自講述獲得許多歷史知識。
  我在倫敦與金融及機器兩業多有接觸,並應邀看了一次歌劇。初來倫敦的人會產生一錯覺:它不像一個英鎊區的經濟中心,街上往來的行人十分悠閒,私有汽車也不多,但不料我們平日所目見的僅為他國遊客或為英國各地前來倫敦渡假的。據八十年代的統計,每天往返倫敦,四鄉之間的人,在一百萬人以上,其中的多數利用地下電車。晨間上班,每日自地下鑽出,走不多遠即達工作場所。這四,五十萬人我們在街市上未必見到。
  倫敦人誇耀說:我們有世上最長的地下電車道─一百英里。若欲與大紐約市相比如何?我無答案。
  Subway是正稱,法文是Metro,日本人用“地鐵”,英國人稱Tube(管道),更是一絕。

  每次都是住同一旅館,它在白坊區(Marble Arch)或大理石拱形坊區,顧名思義,此地有白坊一座,是中古時代施行絞刑亦即處決兇犯示眾之地。香港九龍有吊頸嶺(今名調景嶺)不知是否具同一功用而得名稱?
  我喜此區的幽靜,對面便是海德公園的Speakers' Corner,我姑譯它作“牢騷的露天發洩處”,每天清晨,走十分鐘就到,尤在周末,講者多至二十餘,各站在自備小木箱上,鼓起如簧之舌,題目各異,各不相涉,聽眾多至二百人,形形色色,有的衣冠楚楚,有的近乎襤褸,最足代表倫敦的各階層。聽者意同則鼓掌喝采,意否則砲轟,皆不以為忤,英國式的民主精神。在此得有與聽眾交談機會,獲得新知識,是為多次旅遊倫敦樂趣之一。
  倫敦人很有禮貌,入境隨俗,見面照例用問安語句取代美國人的“嗨”,分手時可說Good Day。英國晴天的時候並不太多。
  中國人對英國人素無好感,是由於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租界…清史有載:販鴉者也有拜火教徒,怡和(香港譯渣甸)洋行英原名係兩人組成,其Jardine應為猶裔。
  1950年代香港人以“我打皇家工”為榮,同時見有“皇家重地”的牌子。今查“皇”字來源: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有一猶裔議員,一度任首相的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 為取悅王室,提案交上,下院通過加多女王新銜Empress of India。曇花一現,“皇”字已隨女王於1901年逝世而消失。君主立憲,國君僅為象徵。英女王不是女皇,人民概免匍匐,不喊“萬歲”!
  有謂英國人高傲;自尊心原是有別於高傲的。自己不振作,最低限度的外表整潔,守秩序和禮讓的大國風度缺如,在自慚形穢下,必是自卑心作祟。“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
  就商界場合而論,一般英商的信用應列甲級,欲了解英國人必須多去倫敦幾次,或多住些日子,並參加幾次全天的鄉下導遊。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寄居與基業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播種者 ✍余仙

談天說地

軍閥篡亂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對待罪疚 ✍于中旻

點點心靈

基督徒的雙重屬性 ✍殷穎

點點心靈

我們社會病了嗎 ✍晨曉

寰宇古今

生物知趣:小小麻雀 ✍蘇美靈

談天說地

香格里拉 ✍劉廣華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科孚島印象 1 ✍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