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容忍的罪
隨着現今交通發達,人口流動,文化融和,形成多元價值觀。來自不同族群的人,風俗習慣不同,衣着飲食不同;在這個新形成的大家庭中,唯一和平共處的原則,是相互容忍。不能把自己看不慣的東西,將當作錯的,對所有新的事物,都持懷疑敵視。不同的口味,在容忍並嘗試之下,異味可能成為珍味;就如中國對於“左衽”習以為常服。衣食習慣不同,自然應該容忍,各取所好,可以共存;但有關道德的問題,只有一是,就缺乏可以容忍的彈性了。
所有的罪都是不能容忍的,不該容忍的。這應該是人類社會的共識。可是在現代的“民主社會”中,有主張倫理多元化的現象,以為任何的觀點都可以容忍,惟有“缺乏容忍”或“不容忍”是不能容忍的。有人更在教會中傳播,把“愛”解釋為“凡事容忍”。顯然這是錯誤的。
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教會的主,就持有相反的看法。主對以弗所教會的使者怎樣說的呢?主說:
“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啟示錄2:2,6)
這裏主肯定,嘉許教會的“不能容忍”,稱之為“可取”:教會是聖潔的,自然不該容忍惡人,恨惡主所恨惡的。主以為可取,我們可不能有別的不同意見。
且看一個例子,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在往迦南應許之地的路上,陷入拜金牛犢的罪,這明顯違反神的誡命;但作代理領袖的亞倫,並沒有采取維護真理的必須行動,可能為了維繫會眾的團結,不立即嚴厲禁止,反而“縱容他們”(出埃及記32:25)。結果招致神的烈怒。
利未人在這維護聖約的行動中,作出正確的選擇。
[摩西]站在營門中說:“凡屬耶和華的,都要到我這裏來!”於是利未的子孫都到他那裏聚集。他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這樣說:“你們各人要把刀跨在腰間,在營中往來,從這門到那門,各人殺他的弟兄,與同伴並鄰舍!”利未的子孫照摩西的話行了。(出埃及記32:26-28)
這段經文,大概在今天的講壇上不容易聽到;因為這是極端不容忍,沒有愛心的事,也不會有人照樣去作。不過,那是在舊約時代,也是為懲戒背叛忌邪的手段;但神嘉許他們,並且記在聖經中。在進入迦南之前,神藉祂僕人摩西的口如此應許:
論利未說:“耶和華啊,你的土明和烏陵都在你的虔誠人那裏。你在瑪撒曾試驗他,在米利巴水與他爭論。他論自己的父母說:‘我未曾看見’,他也不承認弟兄,也不認識自己的兒女。這是因利未人遵行你的話,謹守你的約。”(申命記33:8,9)
這裏所說的利未人並不是恨人主義,六親不認,那絕不算是品德;而是因為他們更愛真理,過於肉身的親情。正如主耶穌宣告作門徒的條件—那不是充分條件,或全備條件,而是基本條件—“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10:37,38)
另一項事件是摩押王巴勒,恐懼以色列成為他們強盛的鄰邦,侵佔他們的土地人民,就僱用假先知巴蘭咒詛他們。神使巴蘭的咒詛變為祝福。巴蘭卻教導摩押女子與以色列的百姓與巴力毗珥聯合,參加拜偶像,行淫亂的事,不能得神賜福。神吩咐摩西刑罰了犯罪的領袖。
摩西和以色列全會眾正在會幕門前哭泣的時候,誰知,有以色列中的一個人,當他們眼前帶着一個米甸女人,到他弟兄那裏去。祭司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看見了,就從會中起來,手裏拿着槍,跟隨那以色列人進亭子裏去,便將以色列人和那女人由腹中刺透。這樣,在以色列人中瘟疫就止息了。那時遭瘟疫死的有二萬四千人。耶和華曉諭摩西說:“祭司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發的怒消了;因他在他們中間以我的忌邪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們除滅。因此,你要說,我將我平安的約賜給他;這約要給他和他的後裔作為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因他為神有忌邪的心為以色列人贖罪。”(民數記25:6-13)
這個晚輩青年人非尼哈,超越順人情,不得罪人的祖父,勝過循規蹈矩的父親,激於義憤,施行整肅罪惡,滿足聖潔公義之神忌邪的心,使神的忿怒止息。不過,我們要先小心自己省察,不能存任何自私的用心,更不能恨人或自己出頭作領袖,否則即是兇手,不是照愛神愛人行了。
新約教會適切的例子,是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教會,發現有假弟兄推銷猶太教信仰,教人接受割禮奴役的軛;這位輩分晚,資歷淺的使徒,就起而勇敢反對:“我們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們中間。”(加拉太書2:5)後來發生更嚴重的對抗:身為早期教會的“柱石”之一,大漁人彼得領袖猶太基督徒裝假的行動,“後來磯法[彼得]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加拉太書2:11)在受反對的彼得身上,使我們想起子路的品德。
孔子有個門徒叫子路,性格頗像彼得;這個魯莽勇武的大漢,還作過官,但他有個好習慣,就是當自己有錯失,經別人給指出,就趕快下拜表示感謝,以後可以進步,減少犯錯誤的機會。我很喜歡彼得,就是因為他的爽直誠實。他遇到保羅據真理指責,並不以保羅是比自己年輕近二十歲而藐視,也沒有因其敢於當眾不給留面子,更沒有挑剔其態度惡劣,當着眾人謙卑接受。雖然加拉太書信沒有擴大贅述,但後來彼得自己推崇:“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着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彼得後書3:15,16)彼得不僅推崇保羅具有“[上面]所賜的智慧”,列其書信為“經書”,並說誰拒絕接受則自取沉淪,是更進而承認其權威!我們應該儆醒,防備假冒為善和自以為義的酵,不能護衛自己的短處,拒絕承認錯誤,執謬不改,聞過則怒;才會接受像保羅這樣的反對話。也要培養不自文過飾非的文化,不容忍惡事。
祝主為建立潔淨祂的教會,興起認識真理的衛道士來!
(同載於聖經網 aboutbible.net 之“天上人間”)